新时代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六个度” ——再学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作者: 时间:2020-03-23 点击数:

新时代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六个度”

——再学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魏燕妮

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去年3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领会和落实这一要求,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着重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把握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六个度”,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

在当前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问题导入式”教学把握教材重点,关注教学难点,关切学生困惑点,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思考,把握理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思考理论的主动性。但是,我们要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入的角度,不能只抓住碎片化的问题,而忽视理论的系统性探究,导致没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原理和逻辑体系,而不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含金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把问题链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导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难点中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不仅是要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定性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互动率”。

二、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话语转换的“程度”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大多是“零零后”。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的引路人,要善于研究青年的特点,积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所需所惑,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授课,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有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喜好和兴趣,而整堂课采用一些“热闹”的方式或“表演”的方法授课。可以说,如果话语转换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面化、形式化、割裂化,甚至会导致随意化、娱乐化、庸俗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握好话语转换的程度,要在坚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条件下,转换授课的话语方式,要把握好话语转换的“程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抬头率”。

三、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案例嵌入的“适度”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高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也逐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案例中,从现实中,从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不是指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都用一些固定的案例,而是要把案例教学模式的普遍性与各高校现实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事实上,各学校各学院各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各具特点,在理论积淀、知识积累、分析方法、实践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科学选取、合理筛选,可根据本课堂学生的特质,针对特定课堂的学生,有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案例教学方式,要把握好案例嵌入的“适度”,以实现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的适应度、达成度和契合度,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点头率”。

四、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尺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本科生、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公共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面对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课堂,所以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就要重点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处理好教师“怎样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思政课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堂中来,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互动学习、创构学习收获更多,而不是让老师成为一个“孤独的朗读者”,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由于大部分上思政课的同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材料的收集、理论的掌握、问题的阐释、现实的剖析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参与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炼、总结、升华。因此,要把握好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尺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替代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参与率”。

五、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科技运用的“精度”

当今,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时代变迁及大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引起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造成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面临较大冲击,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论渴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新时代我们有必要把新型科技,尤其是新媒体、人工智能、数字科技、VR体验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这样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感、带入感、互动感,提升学生上思政课的热情和动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何时需要科技运用、需要什么科技运用、怎么进行科技运用等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难点且“有故事”、“有情节”的知识点可设计一些科技场景体验,让学生融入其中,潜移默化获得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非重难点、体验感不强的领域则不易过分投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科技也要注意一定的安全风险,避免重要资料泄密,防止被外部势力窃取。实际上,任何科技只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更不能盲目被科技手段牵着走,而导致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性,造成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把科技软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要做到有张有弛,要把握好科技运用的“精度”,坚持运用适量、张弛有度的原则,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入脑率”。

六、讲好思政课,要把握好实践调研的“深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座、报告会、读书会、微视频、辩论赛、学术沙龙、参观基地、实践调研等,有利于学生获得现实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实践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方法和补充方式,不能反客为主。如果仅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一味地追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而忽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是不可持续的。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学课时有限,实践教学的时间往往更少。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面临学生人数多、资金投入大、组织难度强、安全保障难等方面问题,所以难以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的开展实践调研,使学生很难只通过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握好实践调研的“深度”,让学生有一定的现实体验感,但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调研为辅”的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入心率”。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点要求”和“八个相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增强理论素养、强调加强价值引领、努力盘活教学形式、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认真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事说理、以情感人。要坚持高校思政课改革“守正创新”,在“变”与“不变”的原则中,在“理论为本、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话语转换的“程度”、案例嵌入的“适度”、学生参与的“尺度”、科技运用的“精度”、实践调研的“深度”这“六个度”,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努力打磨打造打响“配方精良、包装精湛、营养丰富”的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互动率、抬头率、点头率、参与率、入脑率和入心率,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1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