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作者: 时间:2022-02-24 点击数:

来源:《求是》2022/04 作者:孙金龙

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孙金龙

  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决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必须深刻领悟《决议》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一、生态环境保护是党百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决议》全面概括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点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党百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取得辉煌成就。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拉开了治理淮河的序幕,也开始了对大江大河水患的根治工作,治理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和治理黄河工程全面开启;同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72年,我国派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周恩来同志在听取会议情况汇报后指示,对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应当把它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确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保护环境被写入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等“八项管理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启动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等重大污染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下降比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变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图为2020年4月9日,在浙江省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保洁人员进行日常河道护理巡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前所未有”。

  措施之实前所未有。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环保法。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显著增多。2016年至2020年5年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5.8个百分点,达到87%;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17.4个百分点,达到83.4%;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6.8%,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2021年的云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之旅,充分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塞罕坝林场成功将荒漠沙地变成生机勃勃的莽莽林场,浙江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均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二、党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决议》全面总结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阐释了过去党和人民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党和人民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这些宝贵历史经验在党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探索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两个维护”的忠诚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叮嘱讲到哪里,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必须站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国之大者”,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图为2021年9月23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摄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做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不懈奋斗者。从1972年北京官厅水库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实施我国第一项治污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全面开展“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到21世纪初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我国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牢记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从毛泽东同志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从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胡锦涛同志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扬光大。

  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矢志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如果延续过去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资源环境压力不可承受,必须转到绿色低碳的发展轨道上来,这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做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推动者。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已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图为2021年11月28日,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雾袅袅,大天鹅在晨曦中游弋觅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新华社发 李信君/摄

  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担当实干者。从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到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再到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试行,到基本形成覆盖大气、水、海洋、土壤、自然生态、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从1984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障。必须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全党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具体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八个标志性战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环境经济总体形势,更加主动创新生态环保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在我国举行。要充分发挥东道国和主席国优势,全力做好会议筹办工作,推动制定兼具雄心和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紧盯“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我国现有核电机组71台,其中运行机组53台,在建机组18台。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强化在建和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技术利用等安全监管,加强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切实做到医疗机构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综合运用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中央和省级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

作者: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1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