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依据
王炳林 1 马 宁2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作者:王炳林 马 宁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8年第6期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既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伟大成果,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既是集体探索的成果,同时也是习近平成长经历和深厚理论素养的必然结晶。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依据;时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研究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前提、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主观条件,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于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16 年5 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P8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也在增加。这突出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P58)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P58)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历来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面对人类的共同挑战,习近平先后提出了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尤其是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主要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国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是国情变化的突出表现,弄清社会主要矛盾是了解国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科技领域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不能再用落后一词简单概括,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探索,敢于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力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P11-12)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 周年,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跨越了三个世纪,至今仍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追根溯源,关键在于这一科学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政治立场和基本观点,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P4)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P21)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列宁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4](P412)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处处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是对列宁上述论断的最好“说明和发挥”。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习近平强调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总之,习近平认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P23)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进行新的诠释,而且在行动上加以积极践行。通过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深入调查了解当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通过发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的主线。早在1982 年,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其后,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习近平所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P23)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结晶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P34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继承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红色文化基因,体现了革命传统的现代延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P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P585)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参考古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成功经验,于2013 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推动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还特别强调要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3](P390)在习近平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和历史典故的引用随处可见,这一方面反映了习近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深刻影响。
革命文化又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习近平将革命精神视为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早在2005 年6月21 日,习近平就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习近平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其基本内涵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7 年10 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2016 年4 月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曾表示,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可见,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是习近平理论创__新的文化之根和动力之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P42)
四、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进行总结凝练,最终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鼓舞民众斗志,指明前进方向,党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制定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战略构想。2012 年11 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并再次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13 年 3 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并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即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随着建党一百周年的来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围绕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及时做出了“两个15 年”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成为我们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有这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实践探索,针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五大类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具体来看,创新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协调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放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5](P197)
五、习近平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的伟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习近平个人长期理论探索的成果。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他勇于创新、善于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的优良作风,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宝贵资源。习近平以知青身份跨入社会,历经村、县、市、省直至中央等各个层级的主要岗位,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其成长之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过程。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为他提供了施展政治才华最初的试验田,他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察实情、谋实招、靠实干、求实效,踏踏实实地为当地干了许多影响长远的实事好事,其亲民务实的工作风格至今仍为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东南沿海主政经历是习近平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的黄金时期。他在福建推进林权改革、建设“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使福建走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浙江,他着力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使浙江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2007 年,在上海时,考察了全市所有19 个区县,阐述上海城市精神,推动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实践出真知。丰富的地方从政经历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