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要把握好“六个度”

作者: 时间:2020-12-17 点击数:

新时代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要把握好“六个度”


作者: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燕妮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年第10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深层次的新要求。因此,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重点要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话语转换的“程度”、案例嵌入的“适度”、学生参与的“尺度”、科技运用的“精度”、实践调研的“深度”这“六个度”,努力打造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思政“金课”,从而增强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守正创新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点要求”和“八个相统一”,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重要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领会和落实这一要求,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从而满足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新期待、新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增强理论素养,强调加强价值引领,努力盘活教学形式,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也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不断打磨完善、精心设计,既要强调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赋予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还要给予其强烈的真挚情怀。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把握好“六个度”。

一、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

在当前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问题链教学能够把握教材重点,关注教学难点,关切学生困惑点,以问题为导向丰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探索、独立思考、把握理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思考理论的主动性。可见,问题链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

习近平提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抓住碎片化或特殊性的问题,而忽视对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探究,导致没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原理和逻辑体系,而不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含金量”。“思政课教学既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容深化和学理支撑。只有讲透思政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理论素养和语言魅力。我们可以把问题链教学作为一种导入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难点中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不仅要解决某些特殊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理层面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谛。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理论思维、历史思维、逻辑思维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握好角度的“问答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互动率”,使高校思政课有深度。

二、把握好话语转换的“程度”

目前,“00 后”大学生成为全国各高校的主体,他们具有开放、自信、自由和国际化等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的引路人,要善于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思想、心理、行为的特征。积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所需所惑,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感情相通、思想融通。要精心筛选、努力加工、认真提炼教材体系,使之转化为与学生特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把抽象的理论用浅显、生动、亲切的语言表达出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授课。要讲究语言艺术,运用语言魅力,善用形体语言,用亲切的话语和表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到讲思政课说家常话,用日常化、生活化、平实感、生动感的语言打动学生、赢得学生、引领学生。努力做到 “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教学一时,师友一生。”[3]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喜好和兴趣,而整堂课采用一些“热闹”或“表演”的方式授课。可以说,如果话语转换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高校思政课表面化、形式化、割裂化,甚至会导致随意化、娱乐化、庸俗化。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思政课的感召力。习近平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1]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理论素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以理论性统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学习研读,努力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深对理论的正确认知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韵味,以过硬的理论本领和学术能力破解重大理论难题,回应学生现实困惑,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要把握好话语转换的“程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条件下,转换授课的话语方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把握好“话语感染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抬头率”,使高校思政课有厚度。

三、把握好案例嵌入的“适度”

近年来,国内高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也逐步把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授课中。一些高校也开始探索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能够把深刻难懂的抽象理论用灵活多样、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现出来,让学生从案例中、从现实中、从实践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1]“教师的智能人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整体综合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极强的学科融合性,要上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4]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全方面、多角度、宽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满足各学科、各专业的学生上好思政课的需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用心用理用情把高校思政课讲通、讲透、讲好。事实上,案例教学不是指所有高校思政课堂都采用一些固定的案例,而是要把案例教学模式的普遍性与各高校现实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课有统一的教材和目标,但是由于全国各高校办学定位不相同、办学特点不一致、培养目标不一样、师资力量有区别,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学生各具特点,在理论积淀、知识积累、分析方法、实践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科学选取、合理筛选,根据本课堂学生的特质,针对特定学科、特定专业、特定课堂的学生,有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案例教学方式。要把握好案例嵌入的“适度”,以实现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的适应度、达成度和契合度,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和有效度。因此,把握好适度的“案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点头率”,使高校思政课有广度。

四、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尺度”

当前,少数高校思政课教师仍然采用教条、空洞、庸俗、割裂的授课方式,使得高校思政课变成“满堂灌”的枯燥课,高校思政课不应该是教师“独奏”,而应该是师生互动“合唱”。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本科生、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面对的是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课堂,所以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难题就要重点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处理好教师“怎样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的积极创构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学习、交流互动学习、创新创构学习会收获更多,而不是单方面地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歌唱、舞蹈、相声、小品、话剧、演讲、微视频、辩论赛、座谈会、报告会、读书会、征文比赛、学术沙龙等,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有创意、有热情、有活力、接地气,使全校上下形成教师爱上、勤上、善上思政课,学生愿上、乐上、想上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1]高校思政课应重视建设全面深入、价值正确、结构优化的教学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想引领,善于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5]要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尺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决不能替代教师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把握好尺度的“尊重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参与率”,使高校思政课有温度。

五、把握好科技运用的“精度”

习近平指出:“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1]当今,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各种思想甚至是错误思潮,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等方式广泛快速地渗透到青年学生当中。但青年人正处于思想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将会给学生、家庭、社会,甚至是国家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面临较大冲击,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论渴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新型科技,尤其是新媒体、人工智能、数字科技、VR 体验等新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这样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体验感、带入感、互动感,提升学生上思政课的热情和动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于何时需要科技运用、需要什么科技运用、怎么进行科技运用等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难点且“有故事”“有情节”的知识点可适当设计一些科技场景体验,让学生融入其中,潜移默化获得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非重难点、体验感不强的领域则不易过分投入。同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用科技也要注意一定的安全风险,避免重要资料泄密,防止被外部势力窃取。实际上,任何科技只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更不能盲目被科技手段牵着走,而导致忽视高校思政课的思想理论性和价值引领性,造成本末倒置,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搞建设”。[6]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讲清楚中国的价值取向、道路选择、制度保障和文化根基。努力引导学生在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看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本质与趋势,使他们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把握政治理性,坚持政治站位,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把握好科技运用的“精度”,明确运用适量、张弛有度的方向,坚持“价值引领为主、科技运用为辅”的原则。用新科技手段实现价值引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把握好精度的“科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入脑率”,使高校思政课有高度。

六、把握好实践调研的“深度”

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1]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回应社会现实,提升学生用理论剖析当今社会问题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用实践来支撑理论,也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应多种多样,如:参观博物馆、参观基地、实践调研等,有利于学生获得现实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实践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方法和补充方式,而不能反客为主。如果仅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一味地追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而忽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是不可持续的。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学课时有限,留给实践教学的时间往往更少。同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面临学生人数多、资金投入大、组织难度强、安全保障难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难以全面、系统、细致、深入地开展实践调研,使学生很难只通过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的载体是‘课’,思想加政治等于思政课,要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通过课程体现出来”。[6]要把握好实践调研的“深度”,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体验感,但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调研为辅”的原则,加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因此,把握好深度的“实践探索式”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的“入心率”,使高校思政课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刘建军.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5-149.

[3] 熊晓琳. 让高深理论“ 说” 家常话[N]. 人民日报,2019-05-0712.

[4] 王向明.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N].光明日报,2019-04-0913.

[5] 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9-04-1911.

[6] 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239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1号楼
邮编:102206 电话:010-80794941